炎热夜晚,纳凉时分。不少市民走出楼门,到小区里遛遛弯,“接接地气儿”,或坐一块儿,聊聊家常。这当儿,迎面走来素不相识的机关干部。他们也是来“接地气儿”的……
上个月以来,我市和平区党员干部利用下班后的时间,到社区开展“和平夜话”活动,倾听群众声音,为大伙儿排忧解难。南开区开展“扎根网格、血脉相融”活动,其他各区也都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、联系群众,共同汇聚成全市“向群众汇报”、听民情民意、纾民困解民忧的“海河夜话”。
一场“小板凳上的交谈”能收获什么效果?“海河夜话”究竟聊出了什么?
──小区附近便道上频繁掉落小黄花,落到地上有黏性,影响周边居民通行。
──小区公共照明灯不亮,请给解决一下。
──窗外便道旁边有一个排水井,最近一下雨就堵,能不能联系给清理疏通一下?
──社区一些路面总是积水,不仅影响出行,还容易滋生蚊蝇。
──小区里一些树死了,留下树坑,需要补种苗木。
──我商铺门口就是垃圾桶,周边几家的垃圾都扔在这里,清运车走后产生的垃圾得等转天才能收,太影响生意啦。
──小区里停车难,能不能在周围增加点停车位?
──社区能不能开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直播课?能不能为“流动花朵”提供课外辅导?
──希望小区多点绿化……
梳理报道,群众反映的问题还真不少。别看都是“点点滴滴”“家长里短”的小事,对于居民、商户来说,这些都是影响生活、生计的大事。平时老百姓可能也不知道该找谁说,说了能不能解决,要不要去反映。现在党员干部到身边来了,闲谈中脱口而出,事情还真的就能列入政府工作日程,有的三两天就解决了。
一枝一叶总关情。小事不小,背后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。无数的小事汇聚到一起,就是民心、政治,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。
社会治理面大工作细,难在千头万绪、巨细无遗,需要下足“绣花功夫”。近年来,我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,持续推进“战区制、主官上、权下放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,实行网格化管理,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,开展街道、乡镇机构改革,充实社区、村组织人员力量,设立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,推动“飞地”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……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举措,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,提升社会治理能力。
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关键的时候,上万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,入队入列,付出巨大辛苦,与广大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牢牢守住了社区防线,后又通过“一企两员三人”机制推动企业复工复产,锤炼了干部能力作风,检验了天津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,也形成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。
“海河夜话”活动正是借鉴了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经验。据报道,和平区7月1日开启“和平夜话”活动,截至8月11日,全区干部参加活动共计35000余次,解决群众难题6300余个。南开区7月8日全面启动“扎根网格、血脉相融”实践活动,31名区级领导带领1714名机关干部和1173名街道干部,入列全区1464个网格,为群众解难题、办实事。河西区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、万名团员做公益“践初心”活动,利用周末和节假日,到社区“入列报到”,还构建“区—街—社区—居民”微信四级群组,加强与群众互动。其他各区也都组织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,有的利用“八小时之外”走访联系居民,有的奋战在“创文”“创卫”“创城”一线……
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带领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,“念好人民大学”,搭建各种平台载体,推动公仆“向群众汇报”。“海河夜话”活动,可以看作是这一做法的延伸,并且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。
首先,“夜话”搭建了党群干群之间新的沟通场景。与政府部门“窗口”内外的沟通不同,“夜话”是群众的主场。下班时间,党员干部来到群众中间,坐在小板凳上,可以不那么“正襟危坐”,聊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话题,说的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。
其次,“夜话”改变了沟通模式,变“你问我答”、“被动解答”为“主动问需”,可以让群众敞开心扉、畅所欲言。大事小情、家长里短,严肃的、轻松的都可以聊,闲谈的、反映问题的都可以讲,在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,也吸取了群众智慧,发现了工作短板,特别是便于发现苗头性的问题、共性的问题,可以及早化解,或从政策机制上整体解决。
此外,“夜话”也是党员干部的“夜校”。在工作上,是一次深入的实地调研,可以了解熟悉基层群众真实情况,以便在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时更务实、更有针对性。在能力方面,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互动,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,提高群众工作水平。
鱼儿离不开水,种子离不开土地。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“传家宝”,必须一代代传下去,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。然而,干部怕见群众、不会和群众沟通、干部和群众“互相躲”等现象,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只有党员干部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去,走到群众心里去,真心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,赢得群众认可,才能密切党群关系,让党心民心水乳交融。
“海河夜话”,搭起了一座连心桥。
(来源: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天津日报